第(3/3)页 这时候陈循却突然站了起来,先躬身一礼,然后回道:“启禀陛下,杨士奇与杨荣主张放弃交趾,是为了体恤民力、节省军费。 二人也是援引了汉弃珠崖之例,方才说服了宣庙。” 朱祁钰闻言,十分不解。陈循好好的,为何要抬这个杠呢。 拿汉弃珠崖说事,那不是找挨喷吗? 汉朝确实因为难于统治,而放弃了珠崖,也就是后来的海南。 这事深究起来,可是很快就会引申到宣宗和正统身上啊。 一时没转过弯来,朱祁钰扭头看向何宜。 何宜见皇帝询问自己,便拿眼神去往高瑶方向瞅。 朱祁钰看看高瑶,何宜这是啥意思,怎么都学会打哑迷了。 愣了愣神之后,朱祁钰终于想明白了。高瑶刚刚把上书讽谏的江西籍进士挨个念了一遍,何宜是暗示陈循的表态和江西籍那些官员有关。 这么一想也对,陈循是江西吉安人,如果今天既不帮江西籍进士说话,也不帮江西籍宰辅申辩,那他以后就没办法在江西的官吏士绅圈子里混了。 所以陈循明知会触到皇帝霉头,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挨点罚就挨点罚吧,总比被江西老乡来个人人喊打强。 明白了这期中关节,朱祁钰佯装愤怒,朝陈循回道:“汉弃珠崖,是哪个皇帝干的?” 陈循回道:“汉元帝。” 朱祁钰闻言揶揄道:“原来是汉元帝啊。杨士奇的脸皮之厚,真是令寡人叹为观止。他也真好意思提汉元帝。 庭坚,孝宣皇帝都和元帝说什么来着?“ 今天在朱祁钰的特意提携下,高瑶获得了不少背书的机会:“启禀陛下,元帝为太子时,向孝宣皇帝劝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孝宣皇帝闻言,脸色大变,肃然而对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明宜,好是古非今……’ 太子离开之后,孝宣皇帝长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朱祁钰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对陈循笑道:“陈阁老可是连中三元的大才子,刚刚高瑶背的够清楚了吧,还需要我班门弄斧,给您解释解释吗?” 陈循已经为江西官场尽了应尽的义务,也不再坚持,只是躬身答道:“是老臣昏聩,请圣上降罪。” 朱祁钰点点头:“既已知罪,即不加罪。陈阁老你也知道当年太宗皇帝对宣庙是怀着何等殷切的期望吧。 结果呢,三杨受太宗皇帝、仁宗皇帝知遇之恩,他们是怎么回报太宗和仁宗的? 他们一心要把宣庙辅佐成汉元帝,你说这是人臣该干的事情吗?我骂他们是畜生有问题吗?” 陈循只鞠躬不说话了。 朱祁钰也不苛责陈循,只是向于谦问道:“于爱卿,我记得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你是主张烧掉通州的粮草来着吧。 当时你指派去负责烧掉粮草的那个人是谁?”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