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救灾(二)-《大明小人物》


    第(2/3)页

    那位仆人看到梁文盛如此伤心,道声谢,然后劝慰道:“老爷,您保重。所幸灾民的粮食都还在,不致于挨饿。要不是苏知县僻谣,百姓们一直住在草棚中也不会有如此大的伤亡。”

    说完便行礼退了出去。

    梁月松听闻伤亡如此大之后,也是非常愤怒。但他知道此时不是民泄愤怒的时候,他急忙找到父亲,然后对父亲说道:“父亲,我觉得现在要把救灾放在第一位。如今我莒州的作坊都缺人,而朝廷一定也为如何安置灾民而发愁,父亲何不上奏折请求朝廷将灾迁到莒州来安置,这正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愤怒而又悲伤的梁文盛听到儿子如此说,心中有了一些欣慰。从来不关心政务的儿子今天突然关心百姓疾苦,关心朝廷大事了,这证明儿子已经长大了。

    看着年轻的儿子,梁文盛老怀大慰,欣然说道:“松儿你说的对,可是当地官员是否会愿意,朝廷是否会同意,这些为父把握不准了。还有陕西本来就地广人稀,将大量灾民迁徙来此会不会因此得罪朝邑及同州府的官员呢?”

    梁月松摇头答道:“父亲您总是这么谨小慎微,现在看来救济灾民才是重要的,帮助朝廷解决这个问题后,皇上自然会对父亲赞赏有加,内阁的大人们也会支持您的,这种情况下您还怕什么得罪当地官员呢?再者说,朝邑如此大震必然波及周边,同州府的官员们恐怕现在正头疼灾民问题呢,你伸手帮助他们一把,他们感谢还来不及呢?等余震消失那也是一两年之后的事情了。灾民们是否愿意回去,就完全凭他们自愿了。到那时恐怕父亲已经高升了,此事自然有后任官员处理,与您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梁文盛听了儿子的话,觉得也有些道理。于是说道:“此事还是请何公子来商量一下吧。如果他同意此事,就好办许多。”

    不长时间,何志远便来到了州衙三堂,双方自然免不了一番客气,之后说起朝邑地震,并且把梁月松救灾的想法说给何志远听。

    此事何志远早就和梁月松商量好了,何志远当即说道:“梁大人家乡受此大灾,我自当全力救灾,梁大人尽管上奏折,如何梁大人同意我也可以附上名字,以示支持。”

    闻听此言,梁文盛高兴的说道:“何公子如此大义,甚好!等我写好奏折,咱们一起署名上奏!”

    “此事紧急,咱们计算一下,我州内能安置多少灾民。最主要的是要把灾民的吃住问题解决好。”何志远说道:“沂州罗泉庄煤矿内可以最多可安置五千人丁壮劳力,其他作坊人员基本饱和,最多只能安置五百丁壮。不过州内这几个水泥作坊内还可以安置几千丁壮劳力。如此算来安置一万丁壮还是可以的。”

    梁文盛说道:“足够了,安置一万丁壮那就是五六万人了。整个朝邑县在册人口也就

    五万多,即使加上瞒报人口,估计也不过十万人口。”

    何志远呵呵笑着说道:“现在我州内到处都缺人,就是来十万人也能安置得下。其实朝邑周边州县的灾民也可迁徙到此处安置,这样我州内丁壮缺乏的问题就大大缓解了。否则沂水的农民等开春后离去,我州内劳动短缺的问题更严重。”

    何志远心想再过几年蒸汽机研制成功后,工业革命的序幕拉开,莒州需要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这些灾民既然来了,就不能再让他们回去。人口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财富,没有人口一切皆无可能。

    梁文盛听何志远如此说,吓了一跳,十万人!那可是整个县的人口啊,一下子来这么多人,吃住问题如何解决?这么多灾民涌来,出了乱子怎么办?是以他提醒道:“不可,灾民太多一个处置不好,就会生乱。我们能安置五万人就很不错了,我估计没有哪个地方愿意安置灾民的。我们如此做,在朝堂上已经是标新立异了。”

    何志远轻松一笑,说道:“从现在递上奏折到灾民到来,估计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等一个月后,寒冬基本上就过去了。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只需先搭个草棚即可。然后用以工代赈的表式让灾民动手建造自己的房屋,等建好房屋再让他们进各地做工,如此以来我想不会出什么乱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