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严纪海的志向-《大明小人物》


    第(2/3)页

    何志远说道:“对,看来你没有读读傻了。这个收成在北方是正常的,就算是在江南湖广那些产粮大省,也不过一亩地多收成三石粮食而已。如果说有一天一亩地收成达到五石,甚至八石粮食,你觉得能实现吗?”

    严纪海想了想,点了点头,接着马上又摇摇头,说道:“不可能,这些年冬天越来越冷,夏天也不是很热,而且夏天也越来越短,有些庄稼还没有成熟就下霜了。我听父亲说现在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了。这样的年景下能保持原来的收成就很好了,哪里可能提高?”

    何志远看到他刚才的举动,就问:“你刚才为什么点头后又摇头呢?”

    严纪海犹豫了半天,最终在何志远的鼓励下才说:“刚才我想到了试验田,觉得通过试验,凭师傅的学识与指导,一定能达到五石的目标,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可能。因为这些老农都不识字,师傅只能手把手的教他们,可是师傅每天有许多事情要做,不可能天天去教他们,所以我又觉得不可能。”

    何志远暗暗吃惊,没想到这个小徒弟看问题还有这么强的洞察力,一眼就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何志远赞许地点点头,接着又问他:“那你觉得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何志远刚问出这个问题又有些后悔,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古代的年轻人来说太难了。他自己都没有想明白,去问自己的徒弟,他肯定也没有答案。

    果然,严纪海想了半天,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才期期艾艾的答道:“这个问题,我也想不明白。总之我觉得需要有识字的人带领这些老农才可能有些成果。就像刚才,师傅要是不告诉他们黄瓜还要授粉,这些老农永远也不会知道,那样的话,这个大棚的黄瓜几乎就要绝收。种田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仅要懂得施肥、浇灌、除草,还要懂得庄稼的其他性状,才能获得高产。”

    何志远又赞许的点点头,看来这个孩子对于种庄稼还是有些心得,在读的同时,没少帮家里干农活,否则不可能说出这些道理。是以,他称赞道:“你说得没错,看来你这次陪师傅出来,是有收获的。种庄稼施肥、浇灌、除草都是有道理,有讲究的。比如说施肥,一般的老农只知道施粪肥,庄稼才能长得好。其实庄稼生长还需化学肥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氮、磷、钾三大元素。”

    严纪海听到这里有些懵逼,然后诚实地说:“师傅,您刚才说的我没有听懂,什么是化学肥料?什么是氮、磷、钾三大元素?”

    “这方面的知识,你只要读读我编写的化学这本就明白了。现在和你解释不清楚

    。”何志远又接着说:“其实施肥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最主要办法。最主要的办法是育种,只要培育出高产的粮食种,才是增产的关键。而育种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懂得庄稼的各种习性。这些知识都需要读才能获得,不识字的老农是无法完成育种的。”

    严纪海认真的听完何志远的解说,然后又问:“师傅,您刚才说的育种,是不是就像刚才给黄瓜授粉一样。在不同的植株之间交叉授粉,庄稼才能长得好,颗粒就饱满,产量就能提高?”

    其实何志远对于育种知识可以说一窍不通,他所知道的只有后世的袁隆平他老人家搞得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产量达到一千多公斤。而现在的水稻产量最多也只有三石,相当于二百七十多公斤。与后世相比,有差不多五倍的差距,所以何志远才有把握说能让粮食产量达到五石的水平。

    但对于如何育种,他却不能给眼前这个徒弟一个具体的方法,只能含糊的说道:“和你说得差不多,不过水稻和小麦都是雌雄同株,所以异株授粉并不那么容易。只要选取长势良好的两株作物,进行异株授粉,只要能成功授粉,就有可能获得良种。再经过几代培育,等习性固定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种,产量也就能提高了。为师对这方法知道的也不多,只是大致猜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