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简在帝心-《大明小人物》


    第(2/3)页

    弘治皇帝看向李东阳和谢迁:“你们两位呢?”

    李冬阳说道:“我也同意刘阁老的意见。”

    谢迁回答说:“陛下,我认为可以一试,但只在莒州作为一地试点,以观后效,将来再作打算更稳妥一些。”

    弘治皇帝说道:“正合朕意,就按谢阁老的意见批复吧。”

    于是两百名童生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下来。正是弘治皇帝的这一决定,莒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报名异常火爆。也正是从这一决定大明对工匠的待遇开始慢慢提高。

    李东阳此时又说道:“陛下,梁文盛自到莒州上任以后,共上奏折四次,每一次的所报内容中都提到一位何志远的生员。老臣感到好奇,就派人去吏部查了一下这位生员的档案,发现他今年竟然不到十五周岁,考中生员那年不到十四岁。老臣认为此子以后必成大才。”

    弘治皇帝大为喜悦:“我记得东宫侍读杨廷和是十二岁中举,此子要是明年能中举,与杨侍读也有得一比了。李师傅快说说那奏折中如何都提到他?”

    李冬阳拿出奏折说道:“第一封奏折中梁文盛说他带领工匠发明了一种叫水泥的建筑材料,粘合效果堪比糯米,但价格非常低廉,目前正在作验证。如果此材料能长时间坚固如初,他向朝廷建议大规模推广。在此奏折中还说,何家的作坊安置灾民两万余众,大大节省了朝廷的赈济粮食。第二封奏折中,梁文盛采取他的剿匪建议,大获全胜,莒州境内的匪患一举剿灭。”

    弘治皇帝夸赞道:“这么说这位生员不但能文能武,而且还善杂学,这样的人才不好找啊。其他两封奏折还说了什么?”

    李冬阳接着回答道:“这第三和第四封奏折几乎是一起递到内阁的。第三封奏折上说的说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者也是这位何志远。第四封奏折上说何志远所在何家村如今有作坊六七家,人口两万余众。为保百姓安全,梁文盛奏请在何家村筑城。何志远联合周家用拍卖城中土地的办法筹集银两三百余万两,不需要朝廷一两银子,就可以将城墙修建完成。”

    “哦?这么说这位何姓生员还懂得理财经商之道。这真是一个全面的人才啊。”弘治皇帝大为吃惊道。

    一直没有说话的刘健说道:“此子小小年轻竟然做出诸多大事,将来必定会成为国之栋梁。他有没有准备参加明年的秋闱?”

    李冬阳说道:“现在吏部还没有开始统计明年参加秋闱的生员,还不得而知。”

    弘治说道:“此生员如果确如奏折中所说,他要是明年没有中举,不能为我大明所用,还真是可惜了。”

    谢迁说道:“陛下若是欣赏此人,到时陛下可赐他同进士出身,完全可以让他为朝廷效力。”

    “嗯,密切注意此生的动向,以后凡有莒州的消息可向朕直接奏报。”

    自此弘治皇帝就注意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何志远。

    议完此事,刘健又说道:“陛下,关于梁文盛奏请剿匪的有功人员封赏的问题,有一个人的封赏内阁与兵部意见相左,一直没有确定,还请陛下定夺。”

    “刘阁老具体说一下详情,事情既然涉及到兵部,宣兵部尚马文升觐见。”

    在此间隙刘健继续说道:“莒州知州梁文盛奏请封赏剿匪中担任先锋的丁壮

    队长徐堂义为莒州巡检司副巡检,按例这种从九的武官照准即可。马尚的意见不同,他认为一个民间的丁壮队长,打仗如此勇猛,如今军中正是用人之际,他的意见是重重封赏。但民间勇猛之士甚多,有功之士也不少,都是按例封赏,何曾破例重赏过,马尚如此坚持必有隐情。”

    没过一会,马文升在宦官的带领下来到东暖阁。此时的马文升已七十有五,但精神已然矍铄,看不出老迈之态。弘治皇帝看到马文升到来,吩咐宦官:“马尚年纪大了,快给找一个软座。”

    马文升谢过落座之后,弘治问:“马尚,听刘阁老说你对于莒州民壮队长徐堂义的封赏有不同意见,如此小事一般都是按例封赏即可。马尚如此坚持想必是有隐情?”

    马文升见皇帝问起,他理了理思路,缓缓说道:“陛下,此事说来话长。老臣刚看到这封奏折时,就感觉徐堂义这个名字熟悉。后来派人细细调查,才渐渐搞清楚。”

    之后,马文升说起了一件陈年旧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