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样不仅后世之君能应对自如,诸藩也能长保富贵,不必与朝廷之间相互猜忌防范。” 何宜回道:“当年建文削藩,其谋臣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者高巍,在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籍回避制度。 中策者齐泰,建议集中全力,率先削灭最强的燕王。 下策者黄子澄,提议先削周王等稍弱的宗藩,最后再削最强的燕王。 最终建文选择了黄子澄的下策。 微臣建议,圣上采纳高巍之策,南方亲王的儿子,封到北方亲王的领地做郡王。北方亲王的儿子,封到南方亲王的领地做郡王。 这样某个亲王想造反,举目四顾,封地里全是其他亲王的儿子,那带着一大堆远亲郡王造反,几乎是难于上青天了。” 朱祁钰点点头:“高巍的原话是什么呢?” 何宜回道:“高皇帝分封诸王,此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违犯朝制。 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 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说罢,何宜又补充道:“分封郡王时,还可以命郡王带走亲王的一部分护卫、钱粮。如此一来,亲王要造反,难度简直大到不可想象。 诸藩没了威胁之后,朝廷也可能放松一些对藩王的管制,令其为国效力,而不是形同圈禁,只能安于享乐、碌碌无为。”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