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陈循好奇地看向邹干。 邹干解释道:“太子是国本,不能改易。既然陛下要宴请魏老,我们一定要同去劝说魏老。 然后由魏老出面,打消陛下改易太子的想法。 同时,我们要阻止魏老致仕,劝魏老留在京师,匡正朝纲。” 俞士悦、石璞立即出言附和。 江渊、何文渊不表态,也不说支持,也不说反对。 徐有贞微微点头,表示认同。 不过徐有贞属于面上认同,心中不认同,甚至还暗暗有些想笑:俞士悦、邹干这两位礼部尚书何必这么认真呢。就冲你们这个上蹿下跳法儿,这尚书最多年底也就到头了。 礼部尚书胡濙的前车之鉴就在那里,后来的礼部尚书竟然还不吸取教训。 虽然这些重臣都是人精,但是人精之间,也有段位的差距。 徐有贞的能力与见识,至少远远超过了俞士悦、邹干。对于礼部尚书胡濙之死,徐有贞敏锐地看出了其中隐情。 不过看破不说破,说破便是死。 在场众人达成了共识,陈循、俞士悦、邹干、石璞力主去劝说魏骥,江渊、何文渊、徐有贞则是跟着去看笑话。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众人结伴来到了魏骥的住处。 魏骥本不愿一下子会见这么多重臣,奈何陈循以皇帝命众人前来慰问为由请见。 皇命不可违,魏骥只得把众人放了进来。 首先是陈循先向魏骥赔罪,然后说明来意,劝魏骥不要致仕,最后再告知皇帝的宴请邀约。 因为魏骥资历极老,威望极高,所以皇帝用的是邀约,而不是宣召,算是给足了体面。 魏骥精研理学,是一位大儒,因此必然不可能拒绝皇帝的邀约。 等陈循把话讲完,魏骥便要送客。 魏骥也知道京城中最近的情况,此时一位德高望重的南京吏部尚书,在住处会见一帮阁部重臣,难免要落人口实。 邹干还是最积极,站出来劝道:“魏老,京中流传陛下想要废黜太子,您可不能坐视不理啊。 为了天下万民,为了江山社稷,还请魏老为民请命,向陛下进京,废黜太子之事,万不可行。”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魏骥冷哼一声,紧接着狠狠瞪了邹干一眼,然后便闭口不言。 这是个什么态度?不仅陈循、俞士悦、邹干、石璞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就连江渊、何文渊、徐有贞这三个来看热闹的都觉得莫名其妙。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