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尤其是在王骥、陈懋、于谦、金濂、石璞等人都在的情况,结果很出人意料。 这真值得好好琢磨琢磨,大体有两种可能:一是大臣们真心不反对,二是大臣们想着过几年再换一任皇帝。 如果大臣们笃信能在十年之内将皇帝换掉,那反不反对下西洋便成了无所谓的事情了。 换皇帝又有好几种选择:拥护朱祁镇复辟,拥立朱见深,拥立朱祁钰的长子。 琢磨了半天之后,朱祁钰换了个思路:也可能大臣们并没有那么多心思,就只是单纯地不反对下西洋而已。 在如今的大明,最重要的资产,依旧还是土地。 这些文武官员,本质还是地主阶层,也不可能人人都去海边搞走私吧。 所以大臣们最怕的,一是皇帝搞土地改革,二是皇帝整顿吏治。 而朱祁钰恰恰是已经和大臣们达成了默契,一不搞土地改革,二不搞整顿吏治。 于是皇帝做了让步,大臣们也要投桃报李,默认皇帝重启西洋贸易。 朱祁钰觉得自己分析得有些道理,大臣们的行为逻辑大概就是这样的:与其这也反对,那也反对,最后逼着皇帝狗急跳墙去搞土地改革,还不如让皇帝把关注点集中在收交趾、下西洋这些事情上呢。 两害相权取相轻。 弃其卒而保其车。 想着想着,朱祁钰对自己、对自己的重臣们又有信心了。 大家正好达成了共识。 对于土地改革,朱祁钰确实没有兴趣。 搞土地改革的话,苦哈哈地折腾大半辈子,每年为朝廷增加一千万两的收入也就顶天了。 有那个闲功夫,去打下日本的长见银矿,效果也是一样的,但是难度却低了十倍不止,而且还能受百姓爱戴,受百官吹捧。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