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 真迹无疑-《天下寻珍》


    第(2/3)页

    作为画家的董邦达,他又确实擅长此道,尤其以山水画闻名,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其画风远学“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近学“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董邦达的山水画作品水墨疏淡,设色淡雅,用笔轻柔,皴法松秀,文人情趣极浓。

    “董邦达名气大,他的儿子董浩也是相当有威望。乾隆二十九年中举,隔年会试,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第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嘉庆四年,董诰六十岁,以从庶吉士、编修、工部侍郎、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擢为文华殿大学士,也就是宰相,并钦赐‘紫禁城骑马’。执掌军机先后四十年。”

    “与他的父亲董邦达一样,董诰也精铜书法,善绘画,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董诰卒于嘉庆二十三年,终年七十九岁。董诰死后六天,嘉庆帝亲临祭奠,所写哀诗中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之句,并亲自拨款建立‘董公祠’。”

    听完向北寒这一长段的讲解,邓伟伦不由地点头称赞,高兴地说道:“好小子!你真是没偷懒,自打我认下你这个学生后,我没教你什么,可你的进步赶上坐飞机了,我都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再一次把眼睛集中到画上。

    “这幅画,左实右虚,远处的一抹山色迤逦向天边,山前碧波万顷,小舟轻扬。中景为一座巍峨的山峦,山上草木稀疏,山腰上有几座小屋,屋前旗杆上的旗子正迎风飘荡,湖水从山峦中冲出一道峡谷,流到画面的下方。近景的小桥上,一主一仆正在欣赏着这湖光山色,桥下流水淙淙。从画面上,就算是不懂中国书画的人,看到此景,也能联想到,这是主仆二人,远游深山,下山后,在此处小憩的情景。”

    说到这里,邓伟伦抬头看着向北寒说道:“中国的书画讲究的写意,突出的是意境,就从这幅画表述的深远意境来鉴定,就是真迹无疑。”

    向北寒笑着点点头,说道:“这回那两位老人总算可以放心了。”

    “谁放心?这幅画不是你收的?”

    这个时候,邓伟伦才想起来问这幅画的来历。

    向北寒一笑,就把今天他和赵勇四个人到怀柔去的过程讲述了一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