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从众效应-《补命录》


    第(2/3)页

    越接近郑王庙附近,他发现周围卖纪念品的小店越多了起来,纪念品大同小异,无非就是一些当地的手工品,还有稀奇古怪的小玩意之类的,会被这些吸引的也就是小孩子吧,同时路边乞丐也多了起来。在寺庙门口会聚集大量的乞丐,似乎是每个国家都会有的共同问题。

    郑知涯没有太多的留意那些纪念品或者乞丐,只是笔直的往郑王庙的方向前进。他走着走着,看到马路对面刚刚在他旁边吃饭的香港一家人被一群乞丐围住了。

    “和你讲了没有钱了啦,你这个人怎么听不明白呐!”

    男主人拿英文说完,又拿广式普通话对那些乞丐说道。但是那些乞丐还是迟迟不肯退去,把这一家人围在中间。只是讲着听不懂的泰国话。

    郑知涯停下了脚步,看着事情的发展。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为什么这一家香港人会被一群乞丐缠上了呢?

    郑知涯虽然没有看见前因,但根据后果逆推一个最大的可能性。

    无非是男主人好意施舍了一个乞丐,第二个乞丐看到后认为这是生意来了,自然而然的聚了过来。第二个乞丐聚集过来的时候,这位先生可能出于好心又是继续施舍也可能不再施舍。

    如果,他选择继续施舍,那么加上语言不同,他的大麻烦就到了。

    对于乞丐来说,他们不知道这位先生身上是有多少剩余价值的,聚集的乞丐群会吸引更多的乞丐,最后把这一家人团团围住。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一家人根本无从为自己发声。

    现在有郑知涯在马路对侧,担心事态的恶化,因为弱小的人聚集起来,就不再是人了。

    他们什么都可能做的出来,他密切关注着。

    这时候,他看到有个青年华人在马路对面拨开了乞丐群,走入了人群之中。但是在,他进入人群的同时,郑知涯也注意到有一个乞丐带着一个小女孩走出了人群。

    人口拐卖。

    郑知涯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果然有人想想趁着混乱把最小的孩子偷偷带走,往往在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乞讨以及施舍的时候。

    大家都忘了,最有价值的是幼小的孩子。

    郑知涯知道那个犯人在穿出人群的时候是最紧张的,郑知涯也毫不犹豫迅速的穿过了马路。

    走到了他的身后,用椰子砸在了他的后脑上。

    那人当场就晕倒在地。

    郑知涯蹲下身子来微笑对小姑娘说:

    “别怕,记得是谁带你走出人群的吗?”

    小姑娘点点头,指了指躺在地上的人。

    郑知涯点了点头,握住小女孩的手喊了一声。

    “别吵了,孩子丢了都没注意吗?”

    此时,刚刚挤进人群的那个华人已经用泰语和乞丐们沟通的差不多了,那个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儿丢了,也不在乎什么脏不脏了,拼了命的挤出了乞丐群。

    看见郑知涯牵着自己的女儿的手,一巴掌打开郑知涯牵着小女孩的手,夺过女儿的。

    “你噶扑街佬,干嘛拐人家的女儿啊。”

    “小妹妹,记得是谁带你走出人群的吗?”

    小姑娘点了点头,指了指躺在地上的人。

    那个母亲看到躺在地上浑身脏兮兮的乞丐和那个被砸烂掉的椰子,又仔细观摩郑知涯的衣着气貌,她便知道了自己错怪了好人,心里不由得有些羞愧。

    “对不住啦。”

    “没关系啦,香港回归了,都是一家人嘛。”

    郑知涯半开玩笑的说。此时,那边的乞丐们也被那个会泰语的华裔青年说服渐渐散去了,只是似乎谁也不愿意来认领这个躺在地上的乞丐。

    想来也是,拐卖未遂,就算是乞丐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郑知涯觉得乞丐们散去的有些奇怪而牵强。

    要知道,当乌合之众聚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心理学上被称作人格化的现象,这时候的乞丐们是没有理智的。

    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是因势利导,分而治之,但是总是免不了让出利益。可是,郑知涯自己不会泰语就不能因势利导,因此只能静观其变。

    这个青年竟然只靠口才,就能够说服没有理智的乞丐们。

    这让郑知涯的心里产生了一丝怀疑。

    骚动暂时停歇。

    香港的一家人纷纷连胜向郑知涯和华裔青年道谢。

    “谢谢你,救我的妹妹啊。将来长大我也要成为大叔这样的英雄。”

    “好啊,等你长大了,靓仔。你叫什么名字啊。”

    郑知涯微笑摸了摸小男孩的头。

    “我叫何光远。”

    男孩子爽朗的笑着向郑知涯自我介绍,郑知涯又把目光温柔的看向小女孩。

    “何。。。”小女孩呆呆的想了一会看着郑知涯。

    “她还不太会说话,她的名字叫何光慧。”

    这家香港人的男主人和气的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