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上古之时,诸侯所拥有的地盘不过方圆百里,与中央相比,强弱差异非常明显,容易控制。 而当今大一点的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对他们宽容一点,他们就骄奢淫逸,对他们严苛一点,则滋生反叛之心,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实力仍然太强。 现在诸侯王的兄弟儿子人数众多,但是汉法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其余子弟虽有骨肉之亲,却没有任何土地封赏。 希望陛下利用这一问题,让诸侯王推恩至所有子弟,使所有人都可以得到侯爵以及王国的土地封赏,诸侯子弟无不感激陛下恩德,诸侯王国则不需要中央的削减而自然分割变弱。” 这就是当年主父偃给刘彻提的建议。 实际上,主父偃不是推恩令的首创者,这个策略的雏形,要归功于另一个天才,贾谊。 在孝文帝时代,诸侯国的实力和权力远远强于现在,就连孝文帝的上台,就得力于诸侯国和开国功臣联手制造的宫变。 贾谊敏感地注意到,诸侯国强大到可以反制中央,是当前大汉朝廷的主要矛盾之一,于是,他把朝廷比作人的身体,诸侯国比作人的四肢,认为四肢已经肿大得身体无法驱使,病入膏肓,形势危急,该为之“痛哭”的地步。 贾谊对此提出的建议,如果以一句话概括,“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是以,在孝文帝时,末代齐王刘次昌无嗣自杀,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厉王死后,将淮南国一分为三,两个强大的诸侯国立时化整为零。 等孝景帝即位后,面对当时最强的吴国,孝景帝本可以采取同样的策略,毕竟那时的吴王已六十多岁,或许是心有戚戚,也可能是心有惧意,作为杀了人子的大汉棋圣,最终选择了与晁错急功近利,不加掩饰地削藩,削去吴国郡县,然后,逼反了惶惶不安的一群诸侯王,引发了七国之乱。 幸运的是,哪怕过程全错,结果是对的,经过孝文、孝景二帝的连番谋算,诸侯国的实力远远不如立国之初。 最大的两个变化是,汉初常有统辖三四郡甚至七郡的大国,到孝景帝后期,几乎所有诸侯国都只剩一郡,诸侯王连治国的权力都失去了,只能享有赋税收入,成了被供养的闲人,诸侯国内政事均由中央派遣官员接管。 而主父偃故意在进言中,忽视了七十多年诸侯国的变化,是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或者说,铲除所有诸侯王,完成集权。 推恩令的具体逻辑,从表面来看,是雨露均沾,当诸侯王死去,其所有子女都该获得王位和王国土地。 如此一来,诸侯王在活着的时候,就要拿出王国中的一部分县,作为食邑分给原本没有继嗣资格的儿子、弟弟。 按照大汉律法,必须有侯爵才能享有食邑,这时,皇帝会额外开恩,批准他们成为“王子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