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琏二爷与宝二爷具是目瞪口呆,表妹如此刚烈,竟要向乡绅群体开炮! 赦大老爷则是在短暂的震惊后哈哈大笑,他抱起孙女就往其小脸蛋上亲了一口,碰头碰跟乖孙女说道:“等你姑姑嫁到咱家,就让她来给我的乖孙启蒙,到时候咱家七七也要当女相国!” “这怕是要得罪不少人,老大你赶紧派人去找林女婿,让他拦住玉儿这丫头……” 老太太被吓到了,在她的眼中,乡绅群体的背后就是庞大的文官集团,是掌控大半天下话语权的仕林文人。 黛玉借顺义县的案子向乡绅群体发难,弄不好要得罪整个文官集团。 那可是能压制武勋的庞大势力,玉儿一个小丫头,哪里扛得住他们的反击。 不料赦大老爷毫不在意的摆手道:“母亲不必担忧,外甥女之聪慧不输朝中的那些老官油子。您想想陛下革新官制的事,还有最近朝中的动向,您觉得外甥女会是冒然行事吗?” 皇帝革新官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权、简政、加强中央集团。 黛玉提出整治不法乡绅,让皇权下乡,简直是完美的契合了皇帝的新法思想。 赦大老爷看向了小儿子:“琮哥儿,你历来是走一步看三步。你那小媳妇有这想法,你怕早就有了主意。说说看,为父给你参详参详。” …… 二月初五,天朗气清。 天刚亮,东宫就已经人来人往。 太子爷最近快忙疯了,革新官制与京察、大计同时进行,通政司每日送进宫中的折子比往常翻了一倍不止。 而他老子皇帝陛下,每日最多批阅一些重要的军国大事,其余的折子统统扔到东宫来,美名其曰锻炼太子,让太子早日熟悉朝政。 要不是东宫的辅臣已经配齐,又有内阁的辅佐,太子殿下还算扛得住。 “殿下,文安公主派人送来的奏疏。” 哦? 伏案忙碌的刘弘疑惑的抬起头来,见内侍送来厚厚的两本折子,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眼睛,接过来就打开看了起来。 咦? 从一开始的疑惑,到最后的凝重,东宫正殿的气氛慢慢凝起了寒意。 “去传内阁诸位阁老、刑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顺天府尹入宫,本宫有要事与其商议。” …… “所以说,圣旨不出紫禁城,这句话从本质上来说,确实是对皇权势力范围的最直观体现。” 贾琮偷偷看了一眼躺椅上双眼微眯,神色逐渐冷峻的老爷子,咽了咽口水。 见老爷子没有发怒,这才继续说道:“圣人英明神武,陛下勤政爱民,地方很少有人敢违逆圣旨。但今后呢?不是每一代的君王都能像您,像陛下那样英明,能够乾纲独断。号令天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您就不担心将来后世之君的圣旨被人当成厕纸……” 啪! 贾琮捂住了脑瓜子,身后传来皇帝的冷哼。 “有主意就说,别拐弯抹角。” 从勤政殿赶来的皇帝老爷,先是一巴掌扇在贾琮的脑瓜上打断了这小子的胡言乱语,随后跟老爷子行礼请安。 皇帝老爷既然赶来了,有了分担火力的人,贾琮也就不再藏着掖着。 他跑到桌前,给二圣斟茶端了过去,兴奋的说道:“圣人,陛下,我有个主意,咱们不如把禁军中优秀的退伍军士送去国朝各处,让他们担任乡老里长……” 月票推荐票 大年初一,龙腾虎跃,愿各位读者老爷人人如龙! 今晚就先更到这里,明日继续,晚安!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