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枕头,铁轨,火车头,火车的三要素。 火车头不行,那就先用马拉火车来凑合,等到时机成熟,蒸汽机可以应用的时候,就可以水到渠成,完全没有阻碍。 当然,据朱谊汐所知,最初的轨道并不是铁的,而是用一块块石头砌成的。 后来又出现了在英国煤矿十分常见的木头做成的轨道,当然,那时候在上面行驶的并不是火车,而是马车。 这些他都不会考虑,而直接用上了铁轨。 反正随着煤矿的大肆开采,燃料不再收到限制,遵化铁矿产量还挺可以的,自然要用铁轨。 为了得到更多的铁,他甚至放开了铁厂的运营,从而刺激更多的民间资本涌入。 当然不出意外的话,大多都是官僚、贵族们参与。 对此皇帝毫无意外。 没有新贵族,怎么来替代旧贵族? 英国所谓的革命,不就是贵族之间出了内女干吗?克伦威尔本来就是贵族出身。 历史规律就是这样,揭开旧王朝坟墓的,往往都是自己人,唐之隋,袁之清。 「先从玉泉山到北京,然后从玉泉山到宣府,再到大同。」 朱谊汐望着地图,心中勾勒起了大明王朝的铁路布局图。 在生铁产量还不够的情况,铺设边疆的铁路,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陛下,京城内部舆论对铁轨之事,好奇者甚多。」 张祺笑着说道:「在听说只要几枚铜子,就能在马车上遛一圈后,许多人都愿意,这比租车便宜多了。」 「那是必然。」 朱谊汐的精神被拉回来,他扭过头,看向张祺:「只要在京城中普及开来,那些百姓们接受铁路,知道了其方便,自然就会传递到天南海北。」 「到时候就不愁销路了。」 没错,一开始朱谊汐就没完全把铁路当做军队专属,而是准备放宽到民间,让百姓们领略到交通发展的魅力。 只要收到钱了,能够回本,那么内务府就不会亏钱。 到时候陈年累月,源源不断的收钱,足以让铁路一条条的布满整个中国。 利益,才是永恒的,才是永动机。 况且对于皇帝来说,掌握了一条条的铁路,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条条的财路,初期的成本虽然大了些,但架不住日积月累收钱。 「若是开放到民间,仅玉泉山至北京,每天的往返,就能坐收几百块呢!」 张祺眯着眼睛,细细地说道:「北京城的王公贵族,约莫十来万人,都吃的是玉泉山上的泉水,仅仅一桶水收十个铜子,每天不得上万桶?」 「 着面前的小徒弟,他的脑海中响起了圣人他老人家曾多次说过的那句话:荣国府贾琮,心有猛虎。成则兼济天下,为大夏之福;不成则祸乱中原,魔染八方。 这个小徒儿,出身大夏顶级勋贵,却胸怀柔软,心系百姓,当为衣钵传人。 他的背后有强大的势力,可支撑自己的道,去兼济天下,福泽万民。 嘎吱嘎吱…… 宛平县城的繁华,与城外的流民草棚似乎是两个世界。 四处叫卖的声音、童儿玩闹的嬉笑编织着贾琮在邸报中读到的一篇篇辞藻华丽的颂圣文章。 好不真实! 嘎吱…… 「大人,千重楼到了!」 徐晋掀起车帘,带着贾琮从车厢中走了出去。 千重楼的门牌华丽,上面挂着的花灯与红艳的丝绸,尽显这家酒楼的富丽堂皇。 贾琮刚跟着徐晋下了马车,门口就迎来一名富态的中年男子。 「啊!文魁老爷莅临,小人未曾远迎,真是失礼失礼!」 「薛掌柜真是客气了,本官今日来宛平公干,怎奈腹中食虫蠢蠢欲动,想再尝一尝千重楼的美食。这不,便携了我这徒儿,来打搅薛掌柜了。」 看来徐晋与这薛掌柜相熟,两人寒暄间,薛掌柜将目光投向了立于一旁的贾琮身上。 他只打量了贾琮一眼,就惊呼一声:「可是荣国府的琮三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