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汝南黄巾军自年初被曹操打散后,便零零散散盘踞在汝南各地,这些人是群龙无首各自为战。” “使君途经汝南之时,便可振臂一挥,将这些黄巾军招入麾下,为使君所用。” “这些人虽不及西凉军精锐,但毕竟也都经历过战场生死考验,并非完全是乌合之众。” “使君只要加以训练,统御得当,未必不能成为一支精锐之师。” 萧方一面在地图上比划,一面道出了玄机。 众人恍然大悟。 诸葛亮心头那团疑云,此刻顿时烟销云散。 怪不得自家姐夫,先前那般自信的声称,早为刘备想好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难题。 原来解决之道,竟是要招揽汝南黄巾。 “照萧公子所说,汝南黄巾倒确实是一支可用之兵。” “只是,以备现下落魄的处境,这些黄巾渠帅们,肯为备所用吗?” 刘备明悟之余,又有几分不自信。 萧方对老刘这种心态倒也不奇怪。 人家曹操是靠着武力,重创青州黄巾,逼得对方走投无路,才不得不降了曹操。 你刘备带着几千残兵败将,落魄狼狈的逃离徐州,来了我们汝南地界,凭啥振臂一呼,就想让我们投奔你? 凭你脸大啊? 老刘的脸,确实大。 这个脸,便是仁义之名。 北海救孔融,徐州救陶谦,老刘这桩桩件件的义举,早已遍传天下。 再看看老刘那些人敌人,又都干了些什么好事。 曹操两伐徐州,杀的徐州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泗水为之阻塞。 袁术这个二世祖,从南阳到汝南再到淮南,一路所过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生,百姓被刮的是干干净净。 吕布就更不必说了,弑父杀主,反复无常,视信义为草芥。 再回过头说老刘,执掌徐州未久,确实来不及实施什么具体的仁政。 但全靠这帮敌人的衬托,老刘俨然成了稀有物种,仁义之名在百姓眼中被无限的放大。 而黄巾军的成份,恰恰多为流民百姓,老刘在他们心中有着极好的口碑。 正是因此,历史上官渡之战时,老刘受袁绍所托往曹统区开辟第二战场,人一到汝南,便迅速收揽了汝南黄巾。 这也是为什么,老刘每到一地,就算没有当地世家大族支持,也能迅速拉起一支人马的原因。 无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公道自在人心! 只不过现下的刘备,还没有体会到,他多年积攒下的仁义口碑,已经足够变现的能力。 “方此番徐州之行,途经汝南之时,对使君的仁义之名多有听闻。” 第(2/3)页